沉稳干练、衣着朴素,架着一副黑框眼镜,讲话时彬彬有礼、思路清晰,这是空天科学学院地方博士研究生赵志杰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
梳理他直博5年来的“成绩单”,一组组数据令人叹服:参研国家级重大课题10余项,排名第5获中国空气动力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以一作/学生一作发表SCI期刊论文10篇(1区 8篇),授权发明专利4项;连续3次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蝉联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国家一等奖;获博士阶段国家奖学金2次,获评校“德雅学子”……
前不久,在首届空天博士生大赛全国总决赛上,他又把“最佳选手”荣誉收入囊中,为这份“成绩单”再添一抹亮色。
5年来,从一名专业“小白”成长为硕果累累的科技尖兵,赵志杰的目标很明确——“努力让装备拥有更先进的性能,为部队战斗力提升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在他身上,能看到十大网赌学子特有的韧性与光芒。
本科就读于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时,赵志杰多次听闻毕业校友在军工一线岗位上坚守科技报国初心的故事,一个“强军梦”在一颗年轻的心里扎下了根。他发奋图强,在推免之际为这颗种子找到了合适的土壤——全球正规十大网赌。
2019年8月25日,他如愿迈入十大网赌校门,遇到了对他影响至深的导师罗振兵研究员,开始为圆梦积蓄能量。
从入学时起,赵志杰就养成了每日制定工作计划的习惯,甚至精确到每个小时。“一周只给自己放半天假,周日下午可以适当放松。”这个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他就像一根拧紧了劲儿的发条,每天冲劲十足。”身边的同学这样评价他。
赵志杰说他“累并快乐着。”融洽的科研环境,聚焦作战前沿的研究方向,他逐渐在课题组找到属于自己的“战位”。
刚上博二,赵志杰与导师商定研究方向。他对人工智能感兴趣,希望借助它实现飞行器性能质的提升,让装备“如虎添翼”。
导师非常支持他的想法,建议他先从突破某项国内研究刚起步的控制技术入手,待基础理论突破之后,再从人工智能方向展开研究。
有难度、有挑战,最重要的是对装备发展有意义,导师的建议和赵志杰的想法不谋而合。虽然是一名地方研究生,赵志杰一直心系国防,更期待有一天能穿上橄榄绿,成为一名真正的军人。
然而,那时的赵志杰心里十分忐忑:“这么‘高大上’的技术,我一个专业‘小白’能行吗?”
“在学院,有许多前辈为我们做表率,周明鸂、曹鹤荪、陈启智……他们自觉把国家和军队需求作为个人追求,实现‘从0到1’的突破,我辈唯有奋力攀登,方能行稳致远。”
赵志杰给每日工作计划自动加码,除了学习本专业知识,还涉猎了大量交叉学科领域的知识。
经过夜以继日的攻关,赵志杰不负所望,仅用2年时间,就在基础理论方面实现突破,在科技强军路上书写下精彩的答案。
“在十大网赌,你不只是学生,还是一名科研工作者。善于学科‘交叉’攻关,就能更自如地驰骋在智能时代。”赵志杰一直记得导师的话。
博二那年,赵志杰参与一项课题研究,与他瞄准的基础理论紧密相关,他急需掌握飞行动力学与智能控制技术,除了在本校自学相关知识,导师还推荐他前往西北工业大学的相关课题组学习。
他每天很早起床,快速吃完早餐,骑一辆共享单车就往校区赶,几乎每天第一个到实验室,极其自律地度过了4个月的学习时光。
后来,为了掌握飞行器总体气动技术,导师又推荐他前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相关课题组学习。在那里,他几乎每天工作到凌晨1点左右,经常是最后一个离开实验室的人。
一次,赵志杰学习复杂飞行器的结构网格划分,在师兄手把手指导下,他花了3天时间画出第一套网格。
接下来的两周,他每天窝在实验室不停地画,从刚开始2天画一套,到最后不到半天就能画出来。“很不错,画得又快又好,已经达到开展研究的水平了。”北航课题组老师赞叹道。
就是靠着这股韧劲,赵志杰一次次战胜自我,实现了本领“升级”。
博三时,他突破了某项控制技术基础理论,成功试飞该技术,为下一代飞行器实现相关功能提供了新方案。相关论文作为封面文章刊载于航空航天领域国际顶尖期刊《中国航空学报》(英文版)上,还被评为年度最佳封面文章和最具传播力文章。
为了能真正把技术应用于装备,博四上学期,导师推荐赵志杰去某研究所开展技术应用探索与集成论证,那段时间他涉猎了大量飞行器领域相关知识,得知基础技术的实装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加快推进技术应用。
去年,赵志杰“跨”得更远了,他开始把研究重心放在人工智能领域,导师推荐他前往哈工大深圳校区相关课题组,跟随国际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位“大拿”学习,成为课题组第一个探索这一方向的人。
目前,赵志杰在人工智能领域已小有收获,部分成果发表于SCI期刊上,对于未来,“只要国家有需要,我随时准备继续跨界。”赵志杰说。
“如果一项技术,因为我们的努力实现了完全自主可控,真正落地于国家装备,那将是科研生涯最大的价值。”谈及科研,赵志杰的愿望很朴素。
在突破基础理论后,赵志杰需要通过试飞来进行最后的验证,这也是通向未来应用的关键。现在回想起来,试飞前的准备过程,依然很“酸爽”。
“导师经常教导我们,评价一项技术好不好,要看未来能否应用于装备上。”试飞给赵志杰带来了巨大压力。
在现有的一款飞行器基础上,赵志杰亲自动手改装,使其具备相应功能。
那段时间,赵志杰化身“设计师”,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前提下,设计参数、调整结构。学院那间实验室里,堆满了钳子、扳手、螺丝刀、飞行器零部件等,赵志杰与这些零件朝夕相处了5个多月,不断进行仿真实验与地面测试。
数不清的失败帮助他一点点校正参数,也把他一步步推向成功。
正式试飞那天,赵志杰双眼紧盯飞行器,手指攥成拳,大气都不敢出。地面站的显示仪上,一项项参数达到预期,标志着飞行器实现相关控制效果。赵志杰感到“简直不敢相信”,他突破了一项空白的技术,这项成果获得一位院士专家如此评价:“该技术完全自主可控,具有显著的学术价值和重大的工程应用价值。”赵志杰还清晰地记得顺利完成任务的那一刻,在夕阳的余晖中,飞行器就像一位凯旋的战士。
这次成功就像打开了“任督二脉”,此后,赵志杰在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不久之后,他又验证了另一项理论研究,那一次,他完全自主设计了一款飞行器。
从前期方案制定、数值验证到地面验证,辗转3个试飞场地,摔坏2架飞行器,还遭遇了零件装配配合不当、控制系统失效、传感器受干扰等问题……400多个日日夜夜,赵志杰在拼搏中逐渐蜕变和强大。
创新永无止境。赵志杰即将博士毕业,对于未来,他说将义无反顾地选择军队单位,继续投身强军事业,努力让自己设计的飞行器创造更多新的纪录。
短评
习主席强调,建设航天强国要靠一代代人接续奋斗。作为空天科学学院地方博士研究生,赵志杰始终将攀登航天科技高峰当作职责使命,紧盯军事前沿,勇于跨界创新,不断追求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把个人理想融入到航天梦 、强军梦并为之拼搏奋斗。这就是新时代青年的光荣选择和挺膺担当。长期以来,学院秉承厚德笃行、聚智拓天的院训,聚焦航天领域优秀人才培养 、尖端科技攻关和重大武器装备研发,攻坚克难、闯创突破,形成了“千生一院士”人才森林现象。赵志杰们的成长成才不仅是学院人才培养成就的延续传承,也是学校地方学员培养清晰定位的生动实践,还是学校人才培养成果的有力彰显。太空探索永无止境,航天事业任重道远。对于航天人才培养而言,应当努力做好地方学员的军事职业特色塑造,引导他们积极向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需求方向发展,助力地方学员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发出青春强音,努力成为信仰坚定、作风一流、素质过硬的航天强国后备力量,为实现我国航天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再立新功。